绿色互动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驻操营小学美术教研组: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想像、动手实践的习惯?

向下

驻操营小学美术教研组: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想像、动手实践的习惯? Empty 驻操营小学美术教研组: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想像、动手实践的习惯?

帖子 由 崔丽丽 2014-03-18, 10:36

美术课上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想像、动手实践的习惯?

崔丽丽
版主
版主


返回页首 向下

驻操营小学美术教研组: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想像、动手实践的习惯? Empty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帖子 由 转发一个 2014-04-08, 15:17

(一)优化教学语言 激活想象
要学会运用优美动听的语言,自然流畅,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图画中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感受美、感受情、进入情境;同时也要学会和利用优美的动作、神态、形态、手势等无声语言调动学生情绪,提高教学效率”。 如,上低段美术《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开头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学生从教师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和动作表情中体会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艰难辛苦及决心。当学生听得投入时,当把故事讲到:“乌龟阿姨笑摇摇头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又向远方游去。”处嘎然而止。在创设好这一段情境后,马上设问:“小朋友们,小蝌蚪到现在为止仍旧没有找到妈妈,在以后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碰见哪些小动物呢?这样一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有的说:“他们遇见了一群在水草丛中游玩嬉戏的草鱼姐姐,小蝌蚪也把草鱼姐姐当成是自己的妈妈,都游了过去,亲热的呼唤……”有的学生说:“他们在半路上碰到了八只脚走路的螃蟹爷爷……有的说:“小蝌蚪在乌龟阿姨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时乌龟阿姨对他们的妈妈说以后要好好看着他们,不要再弄丢了。”等等,孩子们的这些创新想象闪耀着智慧和情感的火花。教师要抓住机遇要求学生们把所想到的内容画出来,这样学生的作品就推陈出新与众不同,避免了千人一面的想象。情感能激发学生灵感的产生,它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二)设置教学情境, 激发想象
l、凭借美妙音乐催化想象
美术教学中,如果能借助音乐这种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帮助绘画,将放飞学生的思绪,打开想象的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改沉闷、枯燥、单一的“教”与“学”活动。把音乐贯穿于教学始终。特别是教学难点重点处,通过音乐律动的点拨,使教学充满希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二年级(第三册)当中的《神气的大公鸡》这一课,与《美丽的大公鸡》(美丽的孔雀改编)这首歌相结合,音乐中有公鸡早晨打鸣的声音。有公鸡长得漂亮见到谁都要比一比的神气乐曲。学生们一听高兴了,跟着唱起来,有的还不自觉得在座位上表演。看到这让学生们带着头饰来表演。孩子们举着小手,都想上来表演这只既漂亮又神气的大公鸡。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使他们觉得自己表演的最好,让每位同学都边唱边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这时候,把学生地这种状态引到教学中去。可以随机出示作业纸,说:“同学们,我们来把这只神气的大公鸡画下来,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画的公鸡最漂亮最神气?”孩子们满心欢喜,再把音乐中感受受到的心情和想表现的欲望在练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泄”。瞧!神气地大公鸡将头昂到了鸡背,嘴翘得与颈成一条直线。形态迥异,想象与众不同。这样,学生通过音乐绘画,很快掌握了大公鸡神气的这一主题与重点,丰富了绘画内容。
2、用文学作品激发想象
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都能给学生们一定的审美的想象,让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如文学作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文中,就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具特征的自然景物,从上而下、由远及近,勾勒出三组颇具美学韵味的画面,艺术的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立体美。学生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当时作者的心境,生活的环境及历史背景。这些都是帮助了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造。日记是作文训练的有的有效途径,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日记用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一天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表达对事物理解和感受,它融合写生、记忆、想象、创作为一体,主观地、艺术化地反映现实生活,也较好地体现了绘画与文字的紧密联系。
(三)有效利用教学设备 激发想象
1、有效运用教具帮助想象
在上《汽车运输忙》这课,备课时我用纸做了一辆立体的卡车,还有一些画在图片上的很多西瓜、猪、羊、白菜等。教学时先出示“卡车”,同学们一见,就被精致漂亮的“卡车”吸引住,注意力非常集中,兴趣非常浓厚。见此情形,我就趁热打铁地说:“接下来大卡车要进行繁忙的工作了”。接着可以把做好的西瓜、白菜等依次模拟装上卡车,显示出卡车运输忙的样子,接下来让学生同答,“卡车为什么这么忙?”学生顿时说开了。有的说西瓜丰收了,有的说白菜丰收了,等等。说话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理解了“汽车运输忙”的意义,使教学上的难点变得浅显易懂。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
在“装饰图案”教学中可以运用显微技术。启发学生联想,得出显微镜下的各个细胞结构犹如装饰图案中点线面的构成,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变化、夸张、分解、重构等表现手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画出一张较有创意的抽象装饰画。在“图形创意”“肌理制作”课中,可以借用复印机和扫描仪,来获取自然界中一些原生物的肌理状态。如将卷心菜和洋葱从中切开,然后将它们的横***复印或扫描,得到丰富的线性肌理;将猕猴桃从中切开,将横***复印或扫描,得到点状肌理;将我们的手掌进行扫描,然后取得其中的局部进行放大,得到线面结合的肌理。这一肌理的制作方法、形式很多,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发挥想象,发现和寻找自然界中美的元素,并能运用到平时的美术创作之中。
(四)积累生活素材,促发灵感想象
丰富的审美经验、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是获得灵感的前提,而这些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想象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在班级中、家庭里学生可能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报刊、杂志、画报等,但看过其中几篇便扔掉了,不懂得将其中的好素材予以收集、整理。教师可请学生自备一本“贴画册”,请他们将报刊、杂志中的好图片、文字予以剪贴、添画或临摹、创作,一者丰富创作素材,二者培养学生的构图、排版能力,于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绝大多数学生乐意并主动去收集美术素材,尝试添画或临摹、创作,开拓思路并运用到课堂学习中指导儿童多欣赏同龄人的优秀美术作品。作为美术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指导捕捉生活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瞬间,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我们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但最终还得同于生活。能用丰富的想象,靠自己的双手实践,用美术元素的各种材料,实现心中的理想,并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才是我们美育的目的。
(五)帮助学生消除阻碍想象的心理因素 ,激发想象力
只要是创造性的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或者作业得到了优良,哪怕是微小的与众不同,都要把它视为成功的典范。例如:《神话人物脸部的造型》这一课。有个女生利用青菜的外型塑造了一个菜神的脸谱,尽管其他方面还很幼稚,但我在他们面前表扬了她的造型创作设计的独特,使她对自己的创造能力有了极大的信心。又有一个男生,没有带水彩笔,他急中生智用色纸剪贴的方法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脸谱。老师抓住随机教育,剪贴的方法可以使脸谱更具有凹凸感,贴和挖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美化脸谱。贴一点鸡毛,贴一点粘纸,使课堂教学气氛很活跃。让作业中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老师要给予学生改错的机会与时间。例如,学生提出:“老师我画错了”、“老师我再想画一次”或“老师我回家画好后给您,行吗?”这是学生取得成功而自己在努力的表现,应给予肯定。也是让学生再次认识学习目的,不断尝试的经历。锻炼自己创作能力的机会,是自主发展的一种表现。
(六)肯定学生作品,鼓励想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从“图式期”向“写实期”转变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初步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观察能力增强,视觉感受力逐渐明确,理性占上风,写实倾向开始萌芽,对空间概念略有领会,对以前稚拙天真的表现手法开始不满。希望自己能画得更加逼真,而此时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要高于他们的实践绘画能力,因此绘画中形的问题成了孩子们的一个难点。他们经常是想得好,画不出,再用象征期表现手法表现(用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表现对象)。他们有不愿意,为自己画不像而烦恼。长期这样就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变得胆小,不敢画自己想出来的,怕画得不像。这时不但要交给学生适合年龄性的造型方法和知识,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画,大胆动手做。并使用多种工具、材料以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作品的寓意。不要老在“像”或“不像”中兜圈子。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并启发他们那些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和有情趣的想法,对他们加以肯定,鼓励促其发展,使其想法变成更形象、更完善的画面。孩子们的作业有时真是看后忍不住要大笑。然而,作为教师,你在“付之一笑”的同时,是否能正确地对待这些微乎其微的杰作,它可是学生狡尽脑汁的精心构思,是学生超常的发挥,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一种新的讯息。教师如何能摒弃陈旧固定的观点,从发展的眼光出发一分为二,必会有新的收获,小学时期是绘画创作这棵幼芽最需要保护管理的时期。稍有疏忽就会挫伤或抑制儿童的创作热情。
(七)欣赏学习成果,激励想象
当学生完成作业以后,我让孩子们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及其作画的依据。目的是要把学生画在画面上的内容用语言文字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来。在说的同时,学生可以自主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借鉴别人。也可抓住瞬间迸发的火花进行分析理解再组合,形成崭新的画面。比如在一年级的一次《向日葵》想象画中,我让学生们先尝试着画向日葵,画完后,问学生:“你画得向日葵像什么?”回答很多,像太阳,像有花边的帽子,像球,像花朵,像一扇扇窗户,像脸,像……在教师适当点拨指导下,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奇特的想法画下来,为我所用,充实自己的画面,优化画面。“说画”时,让一位平时认为绘画水平一般的学生,请他“说画”。果然,效果不同以往,这位学生说“向日葵像太阳,笑眯眯地放着光,其它向日葵在阳光下,觉得身上暖暖地,舒服极了。都高兴地唱着歌跳着舞。”通过“说画”即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想象思维,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深入理解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孩子们创新意识,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想象。

转发一个
游客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