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互动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向下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Empty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帖子 由 崔丽丽 2011-02-19, 16:40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6.《早晨》 教学设计
驻操营小学 崔丽丽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美点,品味语言美,感受文中美景,体会景中所融入的积极、健康、快乐的情感,启迪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语言的艺术美,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 。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要走出家门来上学,你留心观察过早晨的景色吗?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散文《早晨》,看看高尔基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晨景。
揭示课题并板书:早晨
(设计意图:教师导语染渲情境,调动学生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2.小组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易读错的字记录到纠错本上,并注上拼音,多读几遍。
全班交流易读错的字音,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指名检查。
特别检查词语:昂起 鞠躬 宫嫔 主宰 和煦
       蜥蜴 惺忪 捕获 惬意 一帧
       吮吸 醇厚 蚊蚋 蔷薇 瑟瑟 凋谢
字音:昂 嫔 煦 捕 惬 吮
3.指名朗读,全班纠错。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扫除字词障碍,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正确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字音。)
4.理解词语:
宫嫔——宫中女官。
和煦——温暖。
惺忪——形容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一帧——一幅。 
醇厚——淳朴。 
蚊蚋——蚊虫。 
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请你将它们圈画出来。
(太阳、海浪、蜥蜴、花儿、蜜蜂、知更鸟、人们、蔷薇)
(设计意图: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通过圈画景物理清思路。)
3.读读自己喜欢的描写美好景物的句子。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想象散文描述的情境。)
四、走进文本,品词析句
提出中心话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妙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请你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关语句的空白处。联系课文有关词句跟同学谈一谈,再体会着作者的情感读一读。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要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操作活动(如圈圈画画,有感情朗读,配乐诵读等等)与学生的内部思维活动紧紧相连,相得益彰,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处于主动进取的状态。)
(一)想一想,读了课文,你初步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读课文的语句。
(二)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美的画面?
(设计意图:写的是什么——这是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侧重于对知识的积累。)
板书:美:自然美
     生活美
1.太阳初升,带来光明
天空突然闪出一丝阳光。夜的黑暗将悄悄地躲藏到山谷和石缝中去,躲藏到浓密的树叶里去,躲藏到沾满露水的乱草丛中去。山顶露出愉悦的笑容,仿佛在对夜的淡淡的阴影说:“别害怕,这是太阳!”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太阳带来光明,黑暗渐渐退去“闪出、躲藏、愉悦”等词语感受到作者的欣喜的感情。)
指导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海浪迎接太阳的壮观场面
海浪高高地昂起雪白的脑袋,向太阳鞠躬,好像美丽的宫嫔在向国王朝拜,并且吟唱着:“欢迎你呀,世界的主宰!”
和煦的太阳微微含笑:这些波浪整夜戏耍着,不停地翻滚。现在它们披头散发,身上绿色的衣裳皱皱巴巴,天鹅绒的长披纱也被搅得乱七八糟了。
“早上好!”太阳升到海面上说,“早上好,美丽的浪花!不过你们玩够了,安静一下吧!要是你们继续这样高高地蹦跳,孩子们将不能在海水中洗澡!应该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得到各自的享受,不是吗?”
(这一段描述了太阳升起后海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巧妙地用拟人化的描写,写出了新的一天由静到动的变化,烘托出太阳在新的一天诞生中的作用,为后文做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的和蔼慈祥。)
3.太阳带给万物的快乐、美好的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领悟作者描写万物美好的生活。
(1)蜥蜴的惬意(关键词“惺忪、惬意”)
(2)花儿的美丽(关键词“装扮、自豪、钻石的光彩”)
(3)蜜蜂的勤劳(关键词“飞舞、甜津津、醇厚”)
(4)鸟儿的幸福(关键词“吟唱、顽皮、振翅”)
(5)人类的成绩(关键句“它从前看到土地是荒芜的,而现在整个土地上都覆盖着人类所做出的伟大成绩。”)
感恩太阳
教师小结:课文中的早晨如此之美,不单单是客观景致的美,更是作者语言的非凡表现力(魅力)所带来的效果。
(三)赏读语段,品评语言魅力。
(设计意图:怎么写的——是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
读一读文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品一品它的语言特色。
(先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的语段,再评评它的语言,再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怎么读——这是情感的表达,语感的训练,生命的提升。)
1.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太阳初升,带来光明,黑暗退去,静谧,和谐。
2.作者处处用含情的笔墨渲染眼前的早晨,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将太阳比作和蔼的老人,而把海水比作顽皮的孩子,漂亮的姑娘,慈祥地劝慰,含笑地望着;再看万物的美好生活;蜥蜴的惬意、花儿的娇美、蜜蜂的勤劳……如诗如画的景物被作者微妙动人的文字刻画得更多了几分灵性和魅力,这得益于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源自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由衷热爱。
3.鲜活的生命。当朝阳升起,一切都生气勃勃了。因此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由景转为动物和花草,在“惬意的蜥蜴、娇美的花儿、勤劳的蜜蜂、幸福的鸟儿、辛勤的人们”中以娇美的花儿为特写,在感恩的歌声中结束全文。自然美、生活美,两者相互映衬,使景成为充满活力的景,使人成为自然之人。
㈣体验情感
(设计意图:读出了什么——是对文本潜在的情感的内化,强调是人本合一。)
1.文中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然美、生活美两者相互映衬,使自然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然,使人成为自然之人。作者赞美自然是神奇的,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告诉我们热爱生活,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2.学习文章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想到了什么——是对文本的超越,驰骋的是人的精神,侧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自然美,生活美,和谐之美
生命的生机勃勃,生活的美好
语言清新,优美
五、作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通过练笔巩固写作方法,适当拓展阅读。)
1.小练笔:和老师、同学或父母一起享受清晨、黄昏、雨后……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2.阅读拓展: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自然美


板书:早晨-美        关注 热爱 和谐
           

生活美
7.《葵花之最》教学设计
驻操营小学 崔丽丽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葵花生命之坚强,体悟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围绕“葵花”讲述的事情,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
过程与方法:搜集相关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为什么一棵又矮又小的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提示: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在书上标注或在笔记本上记录;
3.阅读课后“我的资料夹”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
4.上网搜索“从毕淑敏的作品看其人格魅力”了解毕淑敏的创作背景,尤其是她的11年边防军人生活。搜集并阅读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出搜索关键词,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辅助课堂学习。)
一、引入。
板书课题,(指导“葵”字的书写)。平常大家见过的葵花大都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谈) 通过预习你了解了本文所描述的葵花生活在——昆仑山上。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学生简介“我的资料夹”。 (幻灯出示地图)
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棵不同一般的葵花吧。
(设计意图:由普通的葵花引入,衬托出文中葵花生长环境之特殊;结合课后“我的资料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中葵花生长环境之恶劣,为理解“这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悉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
三、交流初读收获,概括文章重点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情?可以在文中做出标记。
2.交流思考的问题,整理出课文的主线。
(课文围绕“葵花”讲了三件事:(1)收到葵花子,收到请求;(2)种下葵花籽并呵护其中仅存的一棵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3)葵花绽放生命的姿彩,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设计意图:整理出课文主线,弄清主要内容为后面析读重点段落,理解中心内容提供明确的目标。)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或书写生字词、扩展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引入
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情?
二、咬文嚼字,读悟交流,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由课文结尾入手,统领全文阅读,中心话题:“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葵花。”你理解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吗?请你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预设点:
(一)作者猜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是因为这棵葵花“才长到一尺高”、“只有纽扣大的花蕾”、“那花盘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大”,与我们见到的正常的葵花相比它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最小的、最不引人注目的葵花了。
(二)作者说“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是因为:
1.这棵葵花所处的海拔超高了世界上任何一棵葵花,是最高的,平均海拔5500米—6000米。
2.这棵葵花生长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恶劣:正因为这最高的海拔导致“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这是一些多么顽强的生命,它们的萌发带给作者和战友们无比的惊喜和无限的希望。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如果说葵花是有生命的意志和品格的,那一定是超强的、高贵的。
4.然而美好的生命和无尽的希望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总会显现出必然的脆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它寄托了边防女兵们无限的期望。
5.更可贵的是——“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
6.最可贵的是——“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昆仑山上严酷的、来势迅猛的风雪之后“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这棵葵花虽小,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
(设计意图:中心话题引领学生整合地析读文本,而不是逐段研读,致使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支离破碎;“你理解……吗”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借文本去揣度作者的心;联系有关语句谈理解,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
三、升华主题。
你觉得我们的边防战士和这棵葵花有哪些相似之处?
预设点:
1.这棵葵花生长的恶劣环境,正是我们的边防战士日夜守候的祖国边境。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就像那棵葵花经受风雪的摧残一样,我们的战士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莫非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是昆仑山认可了这些边防战士吗?不,是我们的战士们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祖国无限的忠诚与热爱适应了昆仑山的恶劣环境。
2.葵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绽放美丽,它那不屈不挠、忠于使命的精神正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葵花生命之最的基础上,抛出这个话题引领学生思索,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对边防战士如葵花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忠于使命的精神品格有逐渐深刻的感悟。)
四、总结全文,再读课文。
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带着你的理解,带着你对那棵葵花的敬意、对边防站的敬意再次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明确中心,回归全文,升华理解。)
五、拓展:讲一讲你了解的边防战士动人的事迹。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边防战士生活的了解,对他们忠于祖国、顽强不屈、坚守岗位的可贵精神品质的认识。)

8.《三人行》 教学设计
驻操营小学 崔丽丽
教学目的:
1.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3.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长征时红军过草地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忠于革命、团结合作、先人后己的革命精神。
4.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阅读,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长征》诗。
2.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谁能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或者是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一袋干粮》、《倔强的小红军》等都催人泪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板书:8、三人行。文章的作者是王愿坚,谁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文中加点的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自由读文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了解。)
2.检查反馈,认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和部分新词
(旨在促进学生认真、充分阅读)
3.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中心话题:
请同学们认真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三个人坚定的走下去的?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结合有关词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1.自主探究
(呈现共性问题,重点句子,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一环节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教师引导帮助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
2.小组讨论
(针对个人无法解决、回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挖掘信息和成果的最大蕴藏量。)
3.集体交流
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力量就是是对战友的关心和负责,是对革命的忠诚,是他们心中那从未改变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预设一:对战友的关心和负责
王吉文连忙凑过去,亲切地问:“怎么,也掉队了?”
“不……不行啦!”那同志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有气无力地说。
“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
你从“连忙、亲切、安慰”几个词体会到王吉文的心情是怎样的?体会着读一读。
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连路也突然间变得崎岖不平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
“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的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  
“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来回拉动”这是怎样的疼痛?“脖筋暴跳作痛,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你有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就是这样的剧痛,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王吉文还是没有停下来,说明了什么?
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你从“果断”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即便有再大的困难,他没有放弃一个战友)体会着读一读。
“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个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又不得两个角正在吃力的拖着往前爬。
黄元庆和小周在严重负伤的情况下,还在拖着指导员前进,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二:坚定的革命信念
  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连路也突然间变得崎岖不平了。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
“不!”王吉义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来回拉动”这是怎样的疼痛?“脖筋暴跳作痛,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是什么力量帮助他战胜这样的剧痛?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接着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带着,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文中的两个省略号说明什么?(黄元庆的话断断续续,身体很虚弱)他认为自己都快不行了,为什么还惦记着上缴枪呢?你从“深情”一词感受到了什么?他还把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绑腿扔给一个并不认识的战友,并嘱咐他好好的活着出去,继续革命,你有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着读一读。
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
你从“果断”一词体会到了什么?王吉文为什么说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他?(鼓励他振作起来,走出草地,继续为革命工作)体会着读一读。
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下,总算没有摔倒,可是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哎——哟。”
“别说话!”王吉文大声说。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他慢慢地歪倒了。
此时他的体力已经透支到了极限,他还在坚持,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黄元庆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个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又不得两个角正在吃力的拖着往前爬。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着话:
“……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啊!他负了伤,还背我们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
“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文章最后几句写景的句子,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战友间的相互鼓励支持给了他们巨大的力量,同时他们心中坚定的革命信念,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革命胜利的期望支撑着他们一直走下去,即便会遇到再大的困难。一个人只有心理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眼前的世界才是美丽的。)
四、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话,课下写到周记本上。
9.《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驻操营小学 崔丽丽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活、领会哲理。《寓言二则》中两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分别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和《吕氏春秋•察今》。故事结构完整、叙事生动,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学生不难理解。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本课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其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还肩负着文言文的相关能力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忆、诵读、积累,为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些准备。
二、设计理念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讲,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潜心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与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必要时良好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文言文与学生距离较远的关系,要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轻重、节奏、韵味,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学生不懂处示范,能让学生更易亲近文言文,激发朗读的兴趣。
3.语文既学内容也学形式,学法的引导是语文课上教师必须要关注到的。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在以后能自如地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及类似的文章,做到“举一反三”。
4.语文既学形式也学内容,寓意的领悟不是靠教师告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悟,教师应起到的作用是“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和文本亲近的过程中感悟寓意,让学生在类似的文本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尝试读准字音,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2.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3.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课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



不长——揠、助——槁矣

芒芒然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惑矣
10.《还有人活着吗》 教学设计
驻操营小学 崔丽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独立读懂课文。
2.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发思考。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课件,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懂得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不退缩,不后退;
2.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感受生活的美好。
3.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场景
师:看完影片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Δ人的生命很脆弱,我们应该珍爱生命。
Δ在灾难面前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才可能活下来。
Δ“有人还活着吗?”营救人员简单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救活一个人。
……
师:是啊,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在特殊的环境下有了特殊的含义,对于遇难者而言这是生的信号,生的希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还有人活着吗”这一课,去感受这一句话的分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大家试着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利。
学生自读课文并交流。
三、感情朗读,品读课文
出示中心话题:
文中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把它画下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以及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其间表达的情感。
预设:
1.第五自然段
与《泰坦尼克号》救险情景“似曾相识”,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
“唐山竟像孩子般地哭出声来。”“还有人活着吗”这一句问话在二十二年前的地震废墟上无异于天国知音哪!”美丽的唐山瞬间变成废墟,指导学生通过唐山地震前后的对比以及比喻手法的运用体会灾难的无情。
2.第六自然段
●“她那平日令人羡慕的长辫被死死压在了一大块楼板下面,头和颈都不能转动,她哭着、喊着,用手拼命揪断那有可能让她搭上性命的长长青丝,一绺绺、一根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死死、都、哭着、喊着、拼命揪断,”来体会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以及灾难面前人们的无助与绝望。
●“用手揪断”、“双手勒的淌血了,她便用那血水濡湿干裂的嘴唇。”等处也能展现遇险者田惠敏在灾难时不放弃,对生的渴望。
●三天过去了,她终于盼来了那一声“还有人活着吗”的亲切问询… …
“和她一样双手淌血”“一起放声大哭”
引导学生体会一句简单的问询,给遇难者带来的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以及救险人员珍爱生命的高贵品质。
指导学生阅读文章,体会其中情感。
3.第七自然段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感情:
“突如其来”“魂飞魄散”“动弹不得”“绝望”“泪如雨下”等处表现灾难的无情、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和人们之间的互助、对生命的珍爱。
4.第八自然段
指导学生通过卢桂兰“两世为人”真实故事的记述,抓住重点词语“十三个昼夜、永不绝望、不停地、喃喃细语”来体会遇险者当时想法与处境。
“忙了一整天”“照例”“边走边喊”“还有人活着吗?有吗?”展示了救生人员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的精神,想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想象及理解,读课文,体会文章带给人们的情感。
5.“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
提问: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
▲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一点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播放汶川地震抢险的相关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对抢险人员的敬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
在灾难面前,我们应该坚强、不放弃,互相关爱一起度过难关,只有我们心心相连,灾难在我们面前也会变得很渺小。
<1>把自己的感想写在小本本上。
<2>搜集汶川地震的相关资料。
<3>查找其他灾难面前人们互助的故事。

崔丽丽
版主
版主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