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互动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 posters

向下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Empty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帖子 由 黄小惠伟 2011-02-20, 10:24

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
2、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森林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领略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2理解并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1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和感悟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发学文兴趣
  (一)请学生介绍自己曾去过的风景宜人的地方。

(二)播放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展示维也纳森林的美丽景色。
(三)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冯骥才,在通过音乐和图片领略维也纳之美后,随作者通过文字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美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如图中一样令人心动的景色。
(二)反馈交流:让学生图文结合,说说维也纳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此时,学生可能只是空洞的概括、赞美,可以通过后面的学习使其认识有所丰富和提升。
三、研读文本,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反馈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三方面进行概括。对于学生独特的认识,只要是正确的感悟就要加以肯定和引导。
(二)默读课文,从哪些段落感受到维也纳森林具有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的特点。在书中勾画出来。
反馈交流:随学生的回答,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了解,提升认识。重点体会森林带给我们的感受。
结合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奇光异彩”、“炫目”、“赏心悦目”
等词语的意思。
四、深入思考,朗读回归整体。
(一)让学生说一说此时你是怎样理解“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重重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来思考,理解森林是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
(二)伴随音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请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段落进行朗读。

第二课时  
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一)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
(二)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一说维也纳森林给你留下的印象。
学生主要会从维也纳森林的景色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两个方面交流。
二、引发思考,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自读课文,这样美丽的环境、和谐的生活是凭借什么创造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反馈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相处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
(二)看到这一幅幅美丽的景色、和谐的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反省自己的生活,明白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活空间。让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结合自己的认识,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三、写出学文感受,升华情感。
(一)学习了文章,一定对你有许多震撼。把你感触最深或最想表达的情感用简短的几句话写下来。
(二)伴随音乐,让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们的情感肆意飞扬,让我们共同期待像维也纳森林一样和谐的生活早日到来。
四、交流识字方法,书写生字。
(一)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他们各自介绍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顷”、“蒂”的读音。
(二)书写生字,注意引导学生归类记忆并书写。
教师要着重指导“盔”、“骤”的书写,使学生注意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书写的间架结构,尽量把字写美观。



由生活走入文中情境,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美好,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文兴趣。









图文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悟。从文本整体入手感知,使认识层层深入。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边读边思考、在阅读中搜索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



抓住重点段落,结合词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文本思考并表达。



回归整体,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加强朗读,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层次性的展示朗读,体验朗读的快乐。
螺旋式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回答的提升,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朗读引发新的思考。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标注的读书习惯。







学生还原生活,实现语文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将阅读理解和情感烘托融为一体,为后面的写话提供范例。







将阅读积累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充分体现高年级学生自学的能力,做到收放自如






归类识记、书写生字,使学生掌握更规范、系统的识字方法。



2* 楼兰的忧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体会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物作具体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文势的跌宕,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 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
重难点分析:
借助词语和图片感受人类对自然破环的悲剧与痛惜是本文的重难点。通过学习唤起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图片导入,设置悬念
  (一)板书“楼兰”二字,教师介绍古楼兰。

楼兰古国一度十分繁华,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的时候,曾被这里的富饶和魅力惊呆。
(二)说明古楼兰国的情况及今天的楼兰。
(三)在对比中引发学生疑问:为什么古今楼兰会有这样大的变化?课题又为何称之为“楼兰的忧郁”?
教师板书“的忧郁”三个字,将板书补充完整。
二、走进文本,解决问题。
(一)理解课文题目“楼兰的忧郁”。
1.首先介绍:“楼兰的忧郁”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为何以“楼兰的忧郁”为题?楼兰的忧郁又是什么?
3.反馈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古楼兰被人类肆意破坏,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人们不免产生一种担忧。
结合“吞噬、湮没”理解自然对人类的威胁及“楼兰”的忧郁。
(二)学生默读课文,对比今昔西部变化,深层次理解“楼兰的忧郁”的原因。
1.出示学习指导:
历史上的宁夏是什么样的?今天的宁夏又是什么样?
青海湖和甘肃中东部地带有哪些变化?
2.反馈交流今昔变化的对比语段。通过学生对词语的预习,结合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与灾难,不仅是“楼兰”的忧郁,更是人类的忧郁。
3.教师随机介绍对比的写法,结合文中的对比强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物作具体的描写,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小组合作完成:读第7、第8自然段,思考人类的盲目毁坏了自然,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自然还我们一个绿色的家园呢?
反馈交流中要让学生跳出文本,大胆设想。如:假如你生活在今天的楼兰,你将如何做?最终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改造才会拯救我们的家园。
三、概括文本,抒发感想。
以本文为例,让学生练习写文章的读书摘要,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内容提要”、“感想体会”。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与“楼兰的忧郁”类似的悲剧,并配上对比性的文字和图片,再设计一条环保宣传语。










通过鲜明的对比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学文的强烈欲望。








学生在自主读文中解决设下的悬念,体验读书的快乐。




在语境中理解词语,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但体现了略读课的学习方法,更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









学、问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为学生习作打下基础。




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尽情碰撞,产生共鸣。




将千字文章以百字呈现,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



语文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完成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3鸟是树的花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3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6个生字。 2领悟“妙不可言、稀疏、空旷、白腴、优雅”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结合语言文字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无限温暖、生机与快乐。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2领悟到身边的花草树木都是一种美,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去感受身边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
1品词析句,感受散文充满诗意的语言,感悟“鸟是树的花朵”的意蕴。
2让学生拥有欣赏美的心境,发现身边的美好,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引发学文兴趣
  (一)教师播放冬日里光秃秃的树木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留给你的感受。

(二)学生描述之后,出示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冬天的。
结合图片理解“稀疏”、“空旷”两个词语,并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学生对冬日的印象。
(三)板书课题。有了鸟儿的加入,又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全班展示读文。
读课文时要读准每个字音。读罢课文,请你用一句再来描述这个冬日。 (二)交流预设:学生的回答更多地会关注鸟儿使冬天不再寂寥,而是多了一份快乐和生机。
三、研读文本,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含义。
(一)学生默读课文。
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鸟是树的花朵?边读边勾画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做相关的批注。
(二)反馈交流:这是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因此无论学生交流哪个部分,只要紧扣主题展开即可。教师应对以下语段作必要的引导。
1.第二自然段。
抓住“五颜六色”和“大大小小”体会鸟儿的颜色各异,大小不同,宛如花朵。
2.第三自然段。
抓住“瞬间”、“装点”、“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得白腴而优雅”,想象满树繁花的情景。借白鸽和玉兰花的特点理解“白腴”、“优雅”。
3.第五自然段。
抓住“冬天的风因为小鸟的跳跃,显得柔和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使树枝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两句话,体会鸟儿给冬天的树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4.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一句话“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借助后面的三个语气表达强烈的问句让学生寻找答案。
5.第八自然段。
抓住“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引导学生展开交流。

第二课时  
一、伴乐品读,引发深层思考。
(一)对“鸟是树的花朵”进行交流后,学生伴着音乐把自己感悟最深、重点批注的部分展示朗读。
(二)学生浏览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鸟是树的怎样的花朵?
1.课件展示读书提示:
鸟是树 的花朵。树是鸟 的家园。
我是从 这个地方看出来的。
2.反馈交流:学生的回答会形形色色。例如:鸟是树美丽的花朵;鸟是树五彩的花朵;鸟是树唱着歌的花朵;鸟是树跳着舞的花朵;鸟是树永久的花朵……尽可能让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更大胆、更形象的描述。无论怎样的回答,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课文说明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对于“树是鸟
的家园”,重在让学生感受到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的天堂。树没有了鸟就没有了生机,而鸟没有了树,也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从中感受鸟与树的和谐之美。
二、回归全文,品味语言的魅力。
伴随音乐,选定几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闭目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境,重温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生机。
三、拓展延伸,发现生活。
小练笔:作者把鸟想象成树的花朵,使冬天寂寞的树有了一番别致的景象。你也有过类似的想象吗?写一写。
四、指导书写生字。
(一)重点指导下列汉字:
蹈: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鸽:第二笔写成点儿,才更美观。
瞬、婉:右半边不要多笔画,也不要少笔画。
(二)学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写字。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正确的书写姿势。



从冬的宁静、寂寥入手,为鸟儿的加入设下伏笔,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诗意的美。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提出问题,让学生拥有阅读期待。





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体现阅读的整体性。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他们边读书边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学生的自由交流中,既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对话交流中达到感悟、品析语言的目的。












从旧知入手,在巩固的基础上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本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交流中养成说话有理有据的好习惯。












这样的读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反复诵读中为背诵课文打好基础。



由文本走向生活,实现语文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4* 我和大猩猩握了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和大猩猩从陌生、防备到融洽相处的过程,感受作者和大猩猩之间深厚的情感。
3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真正融入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从“我”和大猩猩交流时的动作描写中,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通过对描写作者和大猩猩进行交流的句段的理解,体会“我”对大猩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体会科学家的敬业精神。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教师导入:你们见过大猩猩吗?说一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二)全班进行交流之后,出示大猩猩的图片及相关介绍,对大猩猩做系统的了解。揭示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吓人。
教师板书:大猩猩。
(三)教师板书“我”字,并向学生介绍:“我”指本文的作者黛安·褔茜。她从小就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医生职业,在非洲原始森林中从事了近二十年大猩猩的研究工作,和近百只大猩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四)补充课题,质疑:这位科学家是怎样和大猩猩握手的?走进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用几句简短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
(二)反馈交流中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三、自主读文,感悟“我”与大猩猩的和谐。
(一)出示中心话题:“‘我’和大猩猩是如何交流的。”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反复品读中想象描绘的情景,并在书上标注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
(二)反馈交流。
1.默读、批注后,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体会。
2.集体交流。
预设一:对我和大猩猩的交流过程进行以下预设:
“我”为了吸引大猩猩的兴趣和关注,模仿大猩猩的语言、动作和进食的声音——这时很陌生;“我”独自坐在山林中学大猩猩的各种动作,看出“我”对从事工作的热爱;当“我”发出各种声音时,它们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我”——这时已经熟悉;“我”发出“咂咂”声观察大猩猩的反应,它们闻声赶来——已经信任“我”;“我”终于和大猩猩握了手——“我们”之间已能融洽共处。
预设二:对学生感想和体会进行以下预设:
感受作者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热爱;感受作者对大猩猩的喜爱;感受到作者与大猩猩之间真挚的情感;体会到只要人类付出真情,就会赢得动物的信任。
(三)学生浏览课文第5-13自然段,即“我和大猩猩握手”的经过。抓住“我”和大猩猩握手前后的动作描写,通过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
六、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一)借助课文插图介绍:黛安·福茜最后为了拯救大猩猩而惨遭偷猎者杀害。
(二)播放一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精美图片。
(三)看到图片中人与动物的融洽相处,让人感动。课下请你也向小伙伴们介绍你与动物交流的快乐体验。



从学生感兴趣的大猩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入手,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自然地引出对课文题目的质疑,更让学生产生读文的强烈愿望。











文章语言浅显流畅,放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做好准备。






以话题引领全文,挖掘文章主旨。



在学生自主读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集体交流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与语言对话的过程中分享阅读体会,丰富对语言的理解。




















在动作描写中想象画面,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作者命运的介绍更让人产生强烈的保护自然、憎恨破坏环境者的情感。
图片的展示深化了本课主旨。课下的交流让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与学生生活结合在一起。学生的介绍有了听众,使语文活动更有意义。



5、一个人和一幅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4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田字格中的12个生字。
3理解“粗犷、闲适、流溢、兴趣盎然”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2通过学生预习,并借助文章语言环境,让学生自主理解“粗犷、闲适、流溢、兴趣盎然”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纯朴、执著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重难点分析: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一个人”和“一幅画”的内涵。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质疑导入
  (一)教师板书课题“一个人和一幅画”。请学生说一说: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惑或问题。

(二)学生交流。
预设:
之一: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之二: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之三:为何以此为题?有何用意?
二、初读课文,解开心中疑惑。
(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正确。边读边思考自己心中的疑惑。
(二)教师出示重点词,同桌相互检查预习和读文情况。
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三、研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介绍了一个( )的人、一幅( )的画。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填写的理由。
(二)反馈交流。
预设一:一个生活艰苦的人;
预设二:一个坚强执著的人;
预设三:一个善良淳朴的人;
预设四:一个精神孤独的人;
预设五:一个勤劳乐观的人;
预设六:一个爱树如子的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刨根问底,联系课文相关语段说出根据。
(三)伴随音乐集体展示朗读前面交流的语段。

第二课时  
一、品词析句,感受人物情怀。
(一)默读课文。品析课文中有关植树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结合有关词语、句子或者段落谈谈你的体会,写下批注。
(二)反馈交流。
预设一:品读老人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植树老人艰辛的生活、辛勤的劳作。抓住重点词句:“那张黑油油的脸上,皱纹密集而粗犷地排列着”、“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哇!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头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黑黝黝”、“密集”“像两块石头”、“血痕”。
预设二:品读老人动作描写的句子,感受植树老人对树苗的爱惜。抓住重点词句:“他挖好坑,把一棵小树苗放在坑里,细细地端详着,然后一锹一锹地拥上土,蹲在旁边用两只手执著地拍击着。最后,他坐在小树苗旁独自乐着。”尤其抓住“端详”、“拥”、“拍击”等词语,引导学生揣摩此时此刻老人的心意。
预设三:品读老人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老人的执著与坚强。抓住重点句:“哎呀,冷啊,风呼呼的,盖三条被子,用石头压住被窝角儿,还是冷。夏天也难熬,那石头缝里有蝎子,睡着睡着就爬到俺身上,俺一动就蜇俺,把俺蜇得浑身疼。浑身都肿了,蜇得俺苦哇,没有办法就呜呜地哭。”
二、回归全文,揭示课题蕴意。
(一)学生浏览课文。说说“一个老人和一幅画”分别指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反馈交流。
预设一:指植树老人和那幅粉笔画。从中感受到老人的孤独,老人希望有人陪伴及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
预设二:文章的最后,作者用豪迈的山歌,老人的身影,流溢的晚霞,营造了意味深长的情景。这更可以称之为“一幅画”。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让我们走近这位可敬的老人和他付出几十年心血的山林。
(二)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




由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带着问题读文,体现了阅读的目的性,使阅读更有意义。
同桌互查生字新词,使验收效率大大提高,并达到全员参与。





根据学生的质疑顺水推舟,既顺应了学生的阅读意愿,又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





学生交流的过程体现了读—思—悟—读的学习过程。对“文中介绍了一个( )人”的理解,也为后面把握通过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现老人无私的情怀打下基础。










在上一环节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深刻感受到老人勤劳、善良、纯朴、执著以及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
























对于课题,学生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这正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在拟写颁奖词的过程中,深化文本主题,升华学生的情感。

阅读链接 回归自然
学习目标:
1 赏析、品味田园诗、楹联以及照片展现的自然山水之美。
2 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在享受自然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赞美自然。
3 使学生感受到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活动准备:
1 回顾一单元学习的内容。
2 课前理解田园诗及楹联的意思;搜集田园诗及有关山水的楹联。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回顾单元课文,点明单元文化主题。
(一)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文章,谈谈课文带给我们的感悟。

(二)由课文引入本次链接。
回归自然是如此美好。从古至今那种崇尚自然、享受自然的追求,一直代代相传。
二、走进“诗句中的田园”,感受诗中静谧、清丽的山水美景。[/font:3

黄小惠伟
论坛新星
论坛新星


返回页首 向下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帖子 由 张晓明 2011-02-21, 08:59

这是我长期以来倡导的教学设计。

张晓明
Admin
Admin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