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互动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7、18课教学设计

向下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7、18课教学设计 Empty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7、18课教学设计

帖子 由 黄小惠伟 2011-03-22, 18:01

17 金翅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3. 学习作者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静心读文,细致思考,了解父母在聆听孩子讲惊险故事时的心情,进而达到学生心灵与人物心灵的沟通和融合。

2. 通过讲故事或写日记的方式再现儿子爬树接触小金翅雀的经历、父母聆听故事的经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并从人物的心理出发了解人物形象。

3. 在思考中心话题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和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孩子的纯真的童心。

重难点分析:

l 本课故事情节鲜明,文章布局巧妙,父母与孩子的心境变化交替描写,结尾设计独具匠心,教学中围绕中心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描写的方法,积累描述心情的词语,同时能用上文章中的词语及自己已有积累的词语讲述这个故事。

l 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关爱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浅显处学生容易理解,但含义深刻之处需要反复品读领悟。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一)教师板书单元主题:真爱无言,大爱无疆。师生围绕爱的内涵来共谈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注重对家庭中亲人之爱、生活中朋友之爱、社会中国际之爱的不同方式和范围的延伸。

(二)教师板书课题,师生简单交流金翅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一)同桌合作读文,相互正音。

(二)指名读文,思考:文章围绕金翅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心理变化。

三、交流整体感受,理清文中孩子叙述的故事的脉络。

(一)用简洁的话说一说读文之后自己的感受。

预设:孩子喜爱金翅雀、爱护小动物;父母担心孩子、关爱孩子……

(二)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理清孩子叙述的故事的脉络。

预设: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鸟回巢

四、读孩子故事,体会孩子心情,了解孩子个性。

(一)自读课文,把孩子讲述的故事串联起来读一读,思考: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从这种心境下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按照小标题的顺序和结构边朗读课文边交流孩子的心境和自己的体会。

预设:

1.发现鸟窝:从“指手画脚”体会孩子喜悦的心境;从“看哪,看哪”体会孩子的好奇心。

2.开始爬树:注意从动词“抱”、“蜷”、“抓”、“贴”、“挪”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进而用合适的词语描述孩子此时的心境。

3.发现鸟蛋、亲吻鸟蛋:从“完全不曾意识到”、“情不自禁”体会孩子因喜爱小金翅雀而忘却危险的现状和他欣喜、陶醉的心境,并能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

4.放鸟回巢:抓住“满怀爱怜”、“心境坦然”体会孩子对小金翅雀发自真心的爱怜。

(三)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五、布置作业,深化对孩子讲述的故事的了解。

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孩子,用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动作讲一讲孩子讲述的故事。





师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主题的内涵。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发挥学生相互督促相互提升的作用,流畅读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升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拟定小标题而理清课文脉络的能力。









抓住中心问题,从字词出发体会孩子的心境,通过品味解读感受孩子对金翅雀的喜爱。















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并在赏析中积累描写人物心境的四字词语,达到学习与应用的统一。







沟通学生和文中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与孩子产生共鸣。





深化对孩子讲述的故事的认识,并对学生的复述能力进行训练。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化身孩子讲故事。

(一)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孩子,讲一讲他为父母讲述的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词汇和动作,尽量做到生动形象。

二、阅读全文,对照孩子心境,体会父母心境,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

(一)默读课文,思考:在孩子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父母的心境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交流孩子讲故事过程中父母的心境,以及学生对这种心境的感受。

预设:

1.讲故事前和孩子发现鸟窝决定爬树时:抓住父母的不同表现,母亲先“瞪大黑黑的眼睛”接着“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再从“又开始吃饭”到“提心吊胆”的变化,体会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不同却同样对孩子充满关心。

2.孩子开始爬树时:(1)研读第10、第11自然段,抓住“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心脏都停止了跳动”等词语,体会父母因孩子处于险境而担忧和紧张的心情。(2)指导“兢”字的写法,理解“战战兢兢”的意思,从解词的角度了解父母心境。同时,可以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3)自由谈读父亲幻觉中出现的景象产生的体会。(4)想象画面朗读这两个段落。

(三)精读第15自然段,想象父母之间的对话,深化对父母给予孩子关爱的认识。

1. 思考:屋里的气氛为什么严肃?父母交谈了什么?

2. 交流、体会父母对孩子爱心好奇心的呵护和对他无私深沉的爱。

三、小组合作讲述完整的课文中的故事,还原课文的内容。

(一)布置合作任务:小组合作,可以用角色扮演、画外音重现等方式展现孩子讲故事、父母听故事的过程,注意孩子和父母心境的变化。

(二)小组表演,再现故事的场景。

四、总结学文收获,留存学习记忆。

1. 深入思考:孩子“只想把那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小鸟的形象深深保存在记忆之中”,学完课文后什么留在了你的记忆之中呢?

2. 从故事情节、结构特色、人物形象、字词积累、情感表达等多角度谈收获。








沟通两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的复述能力得以展现,让文章中孩子的故事更精彩。





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养成随时记录自己点滴思索的习惯。















品词析句,抓住描写人物心境的词句,体会父母对孩子无私的关爱,对孩子好奇心的呵护。













通过朗读的指导感受父亲紧张的心境,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情感。





发展学生想象力,让父母对孩子的爱延伸至更深远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再现故事情节,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从多角度总结学习收获,认识文章的结构特色,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感。
18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3. 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四件事情中蕴含的浓浓母爱之情。

4.品味人物语言,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的行为,在心底形成情感的呼应。

2. 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史铁生其人其事,从文字中了解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

3. 通过反复品味“好好儿活”这简单的四个字,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文中伟大的母亲形象,树立对母爱的尊重和敬仰。

2. 感受母亲坚强而勇敢的生活方式。
重难点分析:



l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隐忍而深沉的母爱,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

l 抓住“好好儿活”这条主线,即“我”由最开始的不想好好儿活,到懂得什么叫好好儿活,到最终好好儿活,把本文置于史铁生的人生境遇中,置于史铁生的文学背景中,突破以往“母爱”主题的局限,将之上升为精神力量的唤醒和激发,给学生留下一颗勇敢而坚强的心。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经历,走进课文。

(一)板书课题,交流关于课题的认识。

(二)交流史铁生资料,教师重点指出,史铁生21岁,正当风华正茂之时,双腿瘫痪。引导学生关注史铁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二、整体感知,提炼文中主旨。

(一)学生自由读文,了解作者从21岁至28岁发表作品,中间这7年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什么事。

(二)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预设:学生们的感受重点为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三、概括文章主要事件,感受伟大母爱。

(一)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二)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母亲为我做的四件事情: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 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3.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 母亲临终嘱托。

四、品味第1自然段,了解“我”脾气的暴躁无常,感受母亲对我的抚慰。

(一)朗读第1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我”与母亲。

(二)研读关于“我”的描写。

1. 抓住“瘫痪”一词,学习这个词的写法,并把这个词与史铁生痛苦的内心联系起来。

2. 抓住“暴躁无常”一词,通过查字典和勾画课文内容的方式了解史铁生的痛苦和绝望,重点结合“砸”、“摔”、“捶”这些有代表性的动词。

3.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三)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

1. 抓住“悄悄”、“躲”、“偷偷”体会母亲目睹我自暴自弃的行为时,对我细致和体贴的抚慰。

2. 抓住母亲的两次话语,揣测母亲想带我去看花的原因,感受母亲说出“好好儿活”的心情。

3.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感受母亲的无私坚强。

五、留下思考疑点,贯穿两个课时。

布置思考:母亲为什么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从作者的经历出发,调动学生对作者人生坎坷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情感铺垫。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并有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的读书、感受、表达成为有机的整体。







归纳文章的主旨,并对文章结构方式进行相应呈现。

























从字词入手,在咬文嚼字中感受“我”的心理状态和“我”行为无常的原因,让学生的感受与“我”的情感形成有效沟通。







从母亲的动作和语言中品味母亲复杂的心情,感受母亲对“我”深沉无私的爱。





朗读中悟情,朗读中表达。



引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让第一课时的教学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听写导入,了解文章中“我”、母亲、菊花的不同形象。

(一)听写生词:

瘫痪 捶打 摔碎 暴躁无常

憔悴 敏感 央求 絮絮叨叨

淡雅 高洁 热烈 泼泼洒洒

(二)朗读词语,读正确,读出画面感,谈自己读词的简单感受。

(三)回顾第1自然段对“我”和母亲的描写,感受人物内心。

二、对比第1自然段,了解第3自然段母亲央求“我”看菊花的情况。

(一)自读课文,思考:从这一自然段的何处能够看出母亲对“我”的爱是细微而体贴的?

(二)交流母亲央求我看菊花一事中展现的细致而体贴的母爱。

1. 想象“我”看到落叶的心情和母亲“挡在窗前”的理由。

2. 抓住“憔悴”一词,学习这个词的写法,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 抓住母亲的语言,感受母亲因为“我”答应去看菊花而产生的快乐和对“我”的爱的无微不至。

4.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母亲心情的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

三、品味母亲隐瞒病情和临终嘱托的段落,关注母亲对儿女深沉而无私的爱。

(一)默读第2自然段,通过勾画关键词的方式,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二)品读第4、第5自然段,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无尽的牵挂。

1. 想象母亲未说完的话语到底是什么,体会母亲的心情。

2. 想象“我”听闻母亲的遗言会想些什么。重点领会“好好儿活”的含义。

3. 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气读出一个憔悴的临终依然牵挂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四、结合文章题目,品读第6自然段,深化对母亲的怀念。

(一)教师朗读第6自然段,学生揣摩菊花的含义。

(二)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我”究竟“怀念”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 介绍史铁生取得的成就,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包括《我与地坛》节选、《有关庙的回忆》节选、《合欢树》节选等。

2. 推荐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







用听写词语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对“我”、母亲、菊花的不同形象的感悟。

读词可以沟通情感,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联系前文,了解“我”的心理状态。

研究文章的遣词造句,从一字一词出发,感受母亲的内心,从文字的细微之处感受母爱的无微不至。



通过朗读感受并展现母亲的情感与内心。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联想母亲未曾交代的话语,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同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深化对“好好儿活”这一人生坚强态度的认识。











回归整体,从菊花处感受母爱、感受坚强、感受对母亲的怀念。





了解“我”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浓浓爱意,了解他“好好儿活”之后取得的成就。

黄小惠伟
论坛新星
论坛新星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