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互动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床”字注解,不敢苟同于马未都老先生

2 posters

向下

“床”字注解,不敢苟同于马未都老先生 Empty “床”字注解,不敢苟同于马未都老先生

帖子 由 张晓明 2009-03-15, 21:47

近些年来,文化界悄然掀起了一场“讲古”热,其中的好些观点让正在从教的人们有些不适,原因不在于古今文化背景之间的差距,而在于那些讲古者大有来头,如易中天、刘心武、于丹等。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不必盲从于斯,跟从自己的参考书就可以了,再不行就查解一下辞海,顺找一下原意。
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的某辑里讲李白的《静夜思》,把“床前明月光”一句的“床”字硬说成“马扎”或“胡床”。本来这首诗就是明朝人改过的,床在古代是坐具,卧具称为“榻”。想想如果李白说的“床”真的是现在的“床”,那么“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难道大诗人是睡在露天地儿里的吗?(——屋里床前的地面怎会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更像是坐在院子里的马扎儿上,而不像是坐在室内的床沿儿上。
马未都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文物考古学家,他好像总要借剖析文物来解读古典,总是显得有些单薄。
我更赞同“井床”之说!
从文史角度看:李白诗集,宋代才见版刻,清中叶乾隆以后,尤其是《唐诗三百首》流行之后,《静夜思》广为流传。但因为清人和今人远离汉唐人的室内生活制度,不熟悉当时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透过它很难看到庭院的事物或感受这些事物,以致注家都误释为“床”。专家 考证,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15年(公元727年),地点在今湖北安陆,李白置身在秋夜朗月下的水井边上,举头望明月,而非床前望明月。他何以会顿生乡土之思呢?他在另一首乐府《长相思》中也有所抒发:“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凝霜凄凄簟色寒。” “床”字是多义词,《康熙字典》以来,到现在的《辞源》、《辞海》等,注释此字为:一坐卧之具;二盛物或载物的架子,如笔床、现代的车床等;三是井栏;四是物的基底。
从辞句本意的角度看: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这首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其中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我们一般都解释为“睡床”,如肖剑主编的《唐诗鉴赏大典》中有这样的点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是描写小睡乍醒时诗人所见所感的情景。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铺洒在床前熠熠生辉,令人乍见以为是银霜凝地“,由此可见,这里把”床“,理解为“睡床”。但我认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应解为“井床”更为贴切。《辞海》中对“床”的解释有这样一项:“床,井上围栏。”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由此可见“床”还有井上围栏之意。这样也就有了“井床”一词。那么李白的这首诗的“床”为什么解释为“井床”更合适呢?我们知道:“背井离乡”这个词的意思是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从词的结构上可以看出,“背”与“离”是同一个意思,“井”与“乡”都指家乡之意。井: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又引申为乡里,家宅。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里的“井”就有“家”之意,而今典型的南方庭院里的水井,北方四合院里的“天井”也都积淀了家的温馨和乐的生活气息了。后来“井”又成为家乡的象征,所以诗人李白见“井床”而思故乡就是自然之情了,第三句“举头望明月”的尽情望月也就更加真实合理了。于是,月上中天,霜辉满院,客居他乡辗转难眠的抒情主人公边披衣踱入院中,举头凝望天上的明月,低头看见井边床栏,一股思绪边飘飘悠悠回到故乡,看儿女嬉笑井床边,夫妻抵膝月光中,怎不叫作者痴痴,读者迷迷!

张晓明
Admin
Admin


返回页首 向下

“床”字注解,不敢苟同于马未都老先生 Empty 回复: “床”字注解,不敢苟同于马未都老先生

帖子 由 王国坤驻操营 2009-03-18, 23:09

闻张老师的考证,受益颇多.此处床确实不为现代白话文休息之床.我们从唐代的建筑及屋内家具摆设便知一二.而我更认为此处的床为 马扎之类的东西.李白为酒仙,凄清的夜,无好友无欢乐,酒就是李白最好的朋友.对着茫茫月色,李白独自一人坐于马扎之上,手提浊酒一壶,举杯向明月,明月无情,一股思绪边飘飘悠悠回到故乡,怅然间,踱于茫茫月中,诗兴大发,便为此诗.
这是我的个人意见,信笔涂之,无可考证.

王国坤驻操营
注册
注册


返回页首 向下

“床”字注解,不敢苟同于马未都老先生 Empty 回复: “床”字注解,不敢苟同于马未都老先生

帖子 由 wj??? 2009-03-20, 08:17

看强人文,忍不住插句嘴……
唐代孔颖达说:“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井栏”在古代常常也被人称作“床”。如:《乐府歌辞·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在后园凿地挖井,以白玉石砌成井栏,用金水瓶丝井绳提取清凉的井水。)《李贺·后园鑿井歌》:“井山辘轳床上转,水声繁,丝声浅。”(辘轳在井台的木架上转动,井水的晃动声很响,井绳的转动声很轻。)
由于“井栏”被称作“床”(古代的床,四边有栏杆栏板,而井栏也是四边的栏杆栏板),所以“井”也被称作“床”。《李白·长干行》“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其中的“床”就是“井”。诗中说当“我”年幼的时候,折下花朵在家门口玩耍,“你”骑着以竹竿当作的马来了,我们绕着水井争抢着青色的梅子。前面说到“在家门口玩耍”,后面再说到“绕着水井争抢着青色的梅子”,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如果解释成“绕着睡觉的床争抢着青色的梅子”,是不是违背常理呢?因为井的周边非常空阔,而家中卧室是十分狭小。
古代的百姓一般是在人口聚居处合挖一井,共同使用。如《高士传》:“管宁所居屯落,会井汲者,或男女杂错,或争井斗阋。宁患之,乃多买器,分置井旁,汲以待之,又不使知。来者得乃怪之。问知宁所为,乃各自责,不复斗讼。”(东汉的管宁所居住的村庄,在到井台打水的时候,或男男***混杂一处,或为水桶井绳争斗。管宁为此忧虑,于是买了很多水桶井绳,放置在井旁,等待人们来打水,但又不让他们知道是谁干的。来打水的人看到这许多水桶井绳都很奇怪。人们经过探问才知道是管宁干的事,于是人们各自检讨,再也没有争斗的现象了。)
古代,人们常常把“井”表示“家乡、故乡”的意思。周代是二十五家为一里,汉代是一百家为一里。《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古代是“一里一井”,所以古人常把故乡称为“井里”。《荀子·大略》:“和之璧,井里之厥也。”(卞和的玉璧,是在他家乡挖到的。)至于成语“离乡背井”,把“井”和“乡”等同起来,则是大家熟知的例子。
《夜思》是李白客居湖北安陆小寿山时所作。诗人以一“床”字(即“井”字)发端,暗示“思乡”之情,和全诗之尾“乡”字前后呼应。构思精巧,天衣无缝。明代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并评论《夜思》是“妙绝古今。”如果仅仅象常人理解,诗人躺在床上看见床前的月光,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不是会逊色许多呢?

wj???
游客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