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互动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 posters

向下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Empty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帖子 由 崔丽丽 2011-04-14, 21:30

22.《桥梁远景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理解“譬如、轮廓、妨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闲庭信步”等词语。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4.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像、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能读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读、品、诵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总分结构的好处,并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使学生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桥梁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生:桥。
师: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桥梁有哪些?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赵州桥,钱塘江大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先生的《桥梁远景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内检查,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写在纠错本上。(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活动,交流纠错本。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师:刚才听大家读的特别好,我们来展示一下如何?
4.生字词检查,组织小组间竞赛。
出示:
承担 桥墩 拱桥 譬如 轮廓
袖珍 塑料 极薄 耽误 妨碍为江山添娇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闲庭信步 望洋兴叹 无梁飞渡
5、中心话题
茅以升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2)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桥梁远景?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5.结合资料,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三、反复品读,探究想像
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预设1、桥梁的基本结构,类型。
A.“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的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从这些加点的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还知道这里也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板凳”“桥梁”也有了“腿”、“脚”。还知道桥梁都有三部分:桥梁,基础桥墩。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呀?(使人更容易理解,使桥梁结构更形象,使文章更生动)
B.“然而,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
桥梁在这三部分又有哪些花样?通过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桥梁?(梁桥、拱桥、吊桥、斜拉桥、双拱桥……并结合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孩子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桥梁的知识,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吧!

预设2、过渡段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的大桥,五花八门,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是用“智慧无穷”“五花八门” “了不起”等词对前面桥梁的结构、类型进行总结,起到承上的作用,同时又开启下文,引出后面的远景图。(试着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中心话题
(2)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桥梁远景图?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A.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建造速度很快,又快又好。(第四自然段)
B.描绘的是将来桥梁很美,轮廓美,构件美。(第五自然段)
C.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会造得很低,既可以降低费用,又可以水陆两用。(这一段运用作比较的方法,现在的活动桥虽低,但走车过船耽误时间,将来的桥水陆两用,两不妨碍,前后对比突出未来桥的优势。)
D.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小巧轻便,携带方便。(第七自然段)
E.描绘的是将来桥梁会出现“无梁飞渡”。 (第八自然段)
“无梁飞渡”这种桥梁有可能实现吗?(本段在现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大胆奇特的想像,出现了“无梁飞渡”这一科学幻想。)试着带着自己的理解,边读边想。
是啊,“无梁飞渡”多么神奇啊,此时你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会有哪些变化?
使学生可以从桥梁外观,材料,功能,建造方式等各方面畅想,并在小组中交流。
整体回味
师: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已经看到大家对桥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像再一次去回味《桥梁远景图》的神奇吧!
生:(自由读)
四、扩展阅读,延伸体验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有关桥梁的文章《海内第一桥》,我们一起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五、作业
师:《桥梁远景图》为我们展现了未来桥梁的科学神奇之处,你想像桥梁的远景图会是什么样的?把你的想法写到小本本上,并试着搜集和桥梁有关的诗句、成语,写到积累本上。
23.《黄河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像;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像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2.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遇事能合理而大胆地想像的欲望。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像;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像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2.激发学生遇事能合理而大胆地想像的欲望。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
《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的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将易错的字、词积累在“纠错本”上。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化石”、“炙烤”、“尾椎”“下颌”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骨骼 假想 惊恐 挖掘 陈列
骨架 推想 惊奇 开掘 陈设
有气无力 一动不动 呆立不动
昂首阔步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
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2.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昨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初读了《黄河象》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两百万年前的动物世界,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三、全班交流
预设1、(1自然段)“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大厅里……一头大象昂首阔步向前跑。”
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了解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预设2、(5自然段)“1973年……可推想出它死后没被移动过。”
从这些语言中你知道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黄河象化石被发现和挖掘的过程)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小结: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读了中间部分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预设3、(2~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这句黄河象的来历……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四、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对于黄河象,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24.《儿童与发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项与儿童有关的发明。
4.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儿童的奇想、创造、发现,往往成为发明家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发明创造与儿童有关的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字音的掌握情况。
3.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介绍了几种与儿童发明有关的发明?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灵感……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
这段话开门见山,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指出了发明创造与儿童的关系:儿童的奇想是发明创造的灵感。
1.课文中还有哪一部分的内容与此段相似?(文章最后一段)
这种表达方法叫首尾呼应,课文的结尾段和开头彼此呼应,主要作用是再次说明很多发明都源于儿童的创造、奇想与发现,并希望我们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创造。
2.玩儿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谁知竟“呜哩呜哩”地吹出了声。
女孩儿只是因为玩儿腻了而想换个新的玩法这样一个简单的目的,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能发出声音,这不经意间的发现竟然成为音乐家布什曼发明口琴的灵感源泉。让我们感到发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比斯特正要发作,……并突然大叫起来。
儿子不但把爸爸眼镜打落在地,打碎了镜片,还捡起碎镜片,真够调皮的。但他的大叫却是新奇的发现,因为镜片脱离镜架贴在眼前照样能看见东西。儿子的恶作剧成就了父亲的一项伟大发明。其实发明的源泉就在我们身边。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发明与儿童的小故事,在小组讲一讲,并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3.师小结:课文为我们列举了五个事例说明许多发明的奇迹都源自儿童的需要、奇想与发现,只要大家善于观察、发现、你也能成为小发明家。
25.《科学幻想之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儒勒•凡尔纳的经历和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大胆进行科学幻想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凡尔纳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幻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读过《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吗?
(师生交流)
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们在课下已经搜集了关于“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简单交流“凡尔纳”资料。)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带着探究性的心理认真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2.交流阅读收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交流活动可以围绕这样的一些话题展开:
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对凡尔纳知多少?
⑵作者我们介绍了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三、深入研读课文。
1.出示“中心话题”小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幻想之父”?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读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要求: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注意表达的有理有据。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预设1、(1-3自然段)
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了解了关于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第一段,凡尔纳“跑过了很多的地方”。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紧密承接这句话,介绍了他“跑”过的很多地方,不过,这段话中凡是和“游历”有关的词语如“环游”“航行”“到过”“探过险”“谈过话”等都带有引号,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话锋一转,告诉读者,凡尔纳写了很多的书,涉及到了很多的地方,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出家门”的人,凡尔纳的神奇的一面就这样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对他充满了好奇。
预设2、(4-7自然段)
从这些语言中你知道了关于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通过列举了很多的具体事例,如被凡尔纳称为“有声传真”的电视,直升飞机,潜水艇,飞机,霓虹灯,导弹,坦克,作者还结合《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一个美国记者在公元2890年的日记》等对他的奇思妙想做了介绍。
预设3、(8~10自然段)
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凡尔纳的科幻故事“情节曲折,妙趣横生”,而且是以《八十天环游地球》为例。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主要写出了凡尔纳作品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他的称赞。
四、课外拓展
1.课下到图书馆找到你喜欢的凡尔纳的作品,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为凡尔纳制作“名人卡片”。


26.《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会写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住宅、隐蔽、慎重、住址、挖掘、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宽敞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4.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并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是如何建造的。
通过品读、揣摩、推敲重点词句、绘画、小组交流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蟋蟀勤劳、不随遇而安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句子,体会体会蟋蟀勤劳、不随遇而安的品德,激发学生对蟋蟀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设疑铺展。
1.夏天的夜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常常会听到谁在墙根那儿唱歌?(蟋蟀。)对!谁能上黑板把“蟋蟀”这两个字写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写。)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是呀!这不起眼的小家伙居然被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称为“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并且把它的洞穴称为“住宅”。为什么这里把蟋蟀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下面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怎么样的?
3.齐读课题: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闯关进宅”。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文章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些内容?
2、今天我们要进行闯关比赛,只有答对了闯过关的人才能参观蟋蟀的住宅。师检查自学情况:第一关:检查生字。第二关:检查词语。第三关:检查重点段落朗读。第四关:文章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那几方面?(交流课文的内容:住宅的特点;如何建造)各是哪几段写的?
闯关成功!
三、细读课文,“看宅说宅”。
1.朗读2—3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用“ ”划出“蟋蟀住宅的特点”的词句。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汇报:(将词句的品赏融进这些汇报当中)
(1)、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2)、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读着这两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
a.是句中的那些词让你喜欢上它的?(隧道最长的有27厘米、决不吃掉门口的那丛草、住宅内干净、清洁…….说明了蟋蟀十分聪明,有自制力,勤劳,…….)你现在的心情如何?(为蟋蟀感到自豪、骄傲)。
b.带着自豪、骄傲的心情来朗读
▲句子:“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有多么了不起,……就会觉得那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了!”
a.朗读句子,质疑:为什么说“那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了”?(相对于它柔弱的工具而言)(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b.汇报交流。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老师小结:是呀!我们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施工的条件作一个对比,就会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那么我们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应该怎样评价呢?(出色的、高明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程师。)
d.带着自豪、敬佩的情感美美地朗读第2、3、4自然段。
四、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五、巩固字词,积累运用。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并背诵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
3.为蟋蟀的住宅创设广告词。
第二课时
一、广告链接,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精彩的广告词,并感情朗读。
2.老师***导入。
师: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舒适的住宅。
二、精读建造部分,体会蟋蟀工作的艰辛。
思考: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
1.潜心读书第7、8、9自然段,圈画,写批注。
2.汇报交流:(1)动工时间。(2)精心挖掘。(3)不断修整。
3.品读蟋蟀挖掘的艰辛。
(1)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
(2)出示句子:(重点品析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a.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b.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比较暖和,太阳晒在它住宅的门口时,也可以看见蟋蟀从洞穴里抛出泥土来,说明它的施工还没有停止。
(3)、与人类建筑住宅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感情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转换,练习说话。
1.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3.再次感情朗读第5、6、7、8、9自然段。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怎样修建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为什么我们在读作者的这篇文章时会觉得很有趣味,一点也不枯躁呢?(作者在介绍蟋蟀特点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又恰当地运用了比较、列举数字、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所以使课文生动而富儿童情趣。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六、课外延伸,拓展练笔。
1.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抄一抄,并努力背下来。
2.感情朗读全文。
3.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写一段话。































崔丽丽
版主
版主


返回页首 向下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Empty 回复: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帖子 由 Admin 2011-04-18, 08:45

很欣赏你的课堂教学情境预设

Admin
Admin
Admin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